close

水珠100  

《馬年成語選輯》

A、正面的成語~

一馬一鞍:比喻一夫一妻,牽手白頭偕老;引喻感情專一了無貳志。

 清.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四十回:「人各有志,不可相強。便是婦人女子的志向,也有個不同:有的講究個女貌郎才,不辭非鴉非鳳的,就有講究個穿衣吃飯,只圖一馬一鞍的。」

一馬平川:一馬,引述孫劍藝云:或作「一抹」、「一榪」、「一碼」。〈含有一律、一概、一片、一望無際之意。〉

 ~平川,舒坦貌;指地勢平坦之處。一馬平川:喻地勢平坦而開闊也。或引申釋義,泛指可以縱馬奔馳的遼闊平原~似延伸夸飾之解。

 明.蘭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:「這婦人一抹兒都看在心裡。過三日之後,每日清晨起來,就來房裏與月娘做針指,做鞋腳,凡事不拿強拿,不動強動。」
 當代.馮德英《苦菜花》第十章:「敵人圍得甚緊,村外又是一馬平川,敵人展開重火力,我們幾次衝鋒都被敵人壓回來了。」

六馬仰秣:形容人間樂聲之清新絕妙,馬槽眾馬聞之皆昂首傾聽,捨不得低頭喫飼料。

 《荀子.勸學》:「昔者瓠巴鼓瑟,而流魚出聽;伯牙鼓琴,而六馬仰秣。」

牛溲馬勃:《成語詞典》~「牛溲:牛尿,一說車前草,利小便;馬勃:可治瘡。比喻一般人認為無用的東西,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裡可成為有用的物品。」

 唐.韓愈《進學解》:「玉劄丹砂,赤箭青芝,牛溲馬勃,則鼓之皮,俱收並蓄,待用無遺者,醫師之良也。」 

老馬伏櫪:本作「老驥伏櫪」。謂千里馬雖老了,伏在馬槽邊,仍想奔馳千里之路。後引喻積極建立功業者雖已暮年,但雄心壯志仍在,未曾稍減。

 魏.武帝《步出夏門行》四言古詩:「神龜雖壽,猶有竟時;騰蛇乘霧,終為土灰。老驥伏櫪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壯心不已。」

伯樂相馬:《維基》~中國春秋時代一個著名的相馬師;伯樂原本是星宿的名字,傳說是在天上管理天馬的神仙。《晉書.天文志上》:「傳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,御官也。一曰司馬,或曰伯樂。」

 漢.韓嬰《韓詩外傳》卷七:「使驥不得伯樂,安得千里之足。」
 唐.韓愈《雜說》四:「世有伯樂,然後有千里馬。千里馬常有,而伯樂不常有。」

快馬加鞭:騎快馬策快鞭,藉以加速進程。引喻快上加快求速成;與類似成語「精益求精」意義有別~「精益求精」但求精進,不求快捷。

 宋.陸游《村居》詩:「富貴功名不擬論,且浮舴艋寄煙村。生僧快馬隨鞭影,寧作癡人記劍痕。」

車水馬龍:謂車馬與行人熙來攘往,絡繹不絕;形容市集熱鬧鼎沸之繁華景象。

 《東觀漢記.明德馬皇后傳》:「前過濯龍門,見外家問起居,車如流水,馬如游龍。亦不譴怒,但絕歲用,冀以默止讙耳。」
 南唐.李煜《望江南》小令:「多少恨,昨夜夢魂中。還似舊時游上苑,車如流水馬如龍,花月正春風。」

風檣陣馬:檣:船用桅杆。風檣陣馬,謂風力吹動下之桅帆,馳騁陣上的戰馬。形容軍容壯盛,氣勢磅礡,行動迅捷。

 唐.杜牧《李賀詩序》:「風檣陣馬,不足為其勇也;瓦棺篆鼎,不足為其古也。」
 元.金好問《送劉子東遊》詩:「風檣陣馬見豪舉,雪車冰柱得真傳。」

倚馬可待:《成語詞典》~「倚在即將出發的戰馬前起草檔,可以等著完稿。比喻文章寫得快。」~引喻文思敏捷也。

 南朝.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文學》:「桓宣武北征,袁虎時從,被責免官。會須露布文,喚袁倚馬前令作,手不掇筆,俄得七紙,殊可觀。」

秣馬厲兵:秣,餵飼。厲,磨礪。秣馬厲兵,言餵飽戰馬、磨利兵器,準備征戰沙場也。寓有「整軍經武」之意。

 《左傳.僖公三十三年》:「鄭穆公使視客館,則束載厲兵秣馬矣。」

金戈鐵馬:古以干戈兵器和鐵甲戰馬隱譬「戰爭」、「戰事」。後亦引申為英勇將軍或戰士之馬上雄姿。

 宋.辛棄疾《永遇樂~京口北因亭懷古》:「相當年,金戈鐵馬,氣吞萬里如虎。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贏得倉皇北顧。」

馬首是瞻:典出《左傳》~荀偃下令:眾人聞雞起鳴後,立將戰車駕妥,堵了井平了灶,且看著我馬頭衝向何方,大家就跟著衝到何方。後世以「馬首是瞻」引喻服從或追隨某能人的指揮調度。

 《左傳.襄公十四年》:「荀偃令曰:『雞鳴而駕,塞井夷灶,唯余馬首是瞻。』」

龍馬精神:龍馬,古傳說似龍形能飛天遁地之駿馬。龍馬精神,原形容老臣忠忱謀國,依舊精神健旺,不減當年英姿。後泛指人們精神抖擻、鬥志高昂或聲若洪鐘。

 先秦古籍《山海經.圖贊》云:「馬實龍精,爰出水類。渥洼之駿,是靈是瑞。」
 唐.李郢《上裴晉公》詩:「四朝憂國鬢如絲,龍馬精神海鶴姿。天上玉書傳詔夜,陣前金甲受降時。」
= = = = = =
B、中性的成語~

心猿意馬:形容心事不定,像猿猴跳躍、快馬奔馳般。

 漢.魏伯陽《參同契》注:「心猿不定,意馬四馳。」
 元.關漢卿《望江亭》第一折:「俺從今把心猿意馬緊牢拴,將繁華不掛眼。」

牛頭馬面:源自佛教經典,原指地獄裡的鬼卒;後世引申形容面目猙獰、恐怖可憎之人。

 《楞嚴經》:「上者神識,見大鐵城;火蛇火狗,虎狼獅子;牛頭獄卒、馬頭羅剎,手持槍矛,驅入城內,向無間獄。」
 宋.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》卷十一:「釋迦是牛頭獄卒,祖師是馬面阿婆。」

風馬牛不相及:《成語詞典》~「風,牲畜公母相追逐;及,到、碰頭。兩方距離很遠,馬、牛發情追逐,也碰不到一起。後比喻事之部毫不相干。」

 《左傳.僖公四年》:「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,蔡潰,遂伐楚。楚子使與師言:君處北海,寡人處南海,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。不虞君之涉吾地也。」

馬齒徒增:古人觀馬齒即知馬的年齡。後借喻為年歲虛長,而事業無長進之自謙詞。

 《穀梁傳.僖公二年》:「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:『璧則猶是也,而馬齒加長矣。』」

塞翁失馬:本喻暫時損失利益,幸能因禍得福;常與「焉知非福」連用。後引申人生福禍無常,得失往往相因相成,故吉凶難以定論。

 西漢.劉安《淮南子.人間》:「近塞上之人,有善術者,馬無故亡而入胡,人皆弔之。其父曰:『此何遽不為福乎?』居數月,其馬將胡駿馬而歸,人皆賀之。」

騎馬找馬:或作「騎驢找馬」;古典故本作「騎驢覓驢」。原喻一面圖維持現況,一面又謀稱心機遇。引喻知識之真理即在身邊,不自內省悟卻捨近求遠,偏向外尋覓而徒勞無功。

 宋.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》卷二十八:「誦經不不見有無義,真似騎驢更覓驢。」〈又卷三十九:「不解即心即佛,真似騎驢覓驢。」〉
 宋.黃庭堅《寄黃龍清老》詩三首之三:「騎驢覓驢但可笑,非馬喻馬亦成癡。一天月色為誰好,二老風流各自知。」

 

C、負面的成語~

人仰馬翻:亦作「馬仰人翻」;同義詞「人困馬乏」、「兵疲馬困」;狀人馬皆疲憊不堪貌。或借喻〈一〉戰場上敗兵殘將〈兵馬〉疲憊不堪。〈二〉喻羈旅在外奔波勞頓疲困;或手忙腳亂不堪收拾殘局。

 清.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一百十五回:「賈璉家下無人,請了王仁來在外幫著料理。那巧姐兒是日夜哭母,也是病了。所以榮府中又鬧得人仰馬翻。」
 明.施耐庵《水滸全傳》第七十七回:「馬步三軍沒了氣力,人困馬乏。」

牛頭不對馬嘴:此為約定俗成熟語。比喻事物兩不相符,或答非所問。近似熟語「雞同鴨講」。

 明.馮夢龍《警世通言.蘇知縣羅衫再合》:「皂隸兜臉打一啐,罵道:『見鬼,大爺自姓高,是江西人,牛頭不對馬嘴!』」

非驢非馬:指驢、馬皆非,喻四不像也;引喻事或物之不倫不類。

 《漢書.西域傳下》:「驢非驢,馬非馬;若龜茲王,所謂騾也。」

指鹿為馬:引喻是非不分~顛倒黑白、混淆是非。

 《史記.秦始皇本紀》:「趙高欲為亂,恐群臣不聽,乃先設驗,持鹿獻於二世,曰:『馬也。』二世笑曰:『丞相誤邪?謂鹿為馬。』問左右,左右或默,或言馬以阿順趙高。」

童牛角馬:《成語詞典》~「童牛,沒有角的牛;角馬,長角的馬。比喻不倫不類的東西。也比喻違反常理,不可能存在的事物。」

 漢.揚雄《太玄經.更》:「童牛角馬,不今不古。測曰:『童牛角馬,變天常也。』」

聲色犬馬:引喻人迷戀酒色財氣,生活放浪糜爛,罔知民間疾苦。

 清.蒲松齡《聊齋志異.續黃梁》:「聲色狗馬,晝夜荒淫,國計民生,罔存念慮。」

 以上由朋友轉寄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日落時的紅海灘 的頭像
    日落時的紅海灘

    日落時的紅海灘

    日落時的紅海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